第(2/3)页 “大司马。”李孟羲抽了抽鼻子。 “好啊。只是,某多有要务要干,虽授官,不能困于官身,囫囵于皇城之内。” 刘备也知道李孟羲秉性,便点了点头,只说把官服送来。 稗子,李孟羲知道是啥了。 这玩意儿是牧草庄稼两用,虽然,又能当牧草,又能当庄稼,并且,比麦子扛灾,不管是大旱还是大涝,稗子都能很好的生长,能保证基本的收成。 但是,这玩意儿的产量实属不敢恭维。 若想以稗子当做灾年的救急粮,杯水车薪。 《汜胜之书》,是李孟羲接触到的唯一一部汉代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。 其最大意义,不在于其技术有多先进,而是,能让李孟羲对汉末的农业技术有个大致比较,知道汉末农业水平大致是什么样的,又有哪些本以为是古代就有的技术,却在汉末,其实是没有的。 《汜胜之书》的意义就在于此。 继续细看。 第一章,为耕种技术。 【凡耕之本,在于趣时和土,务粪泽,早锄早获。】 耕种的根本,在于时节,和土壤,适当的浇灌粪便,泽,应该是指的河里的淤泥,就能早有收获。 而且,李孟羲想到了一件事,这本农书里,虽然说提到了用粪便来肥田,但是,好像没有写到肥发酵的技术。 要知道,粪发酵的时候,会产生大量的热,会烧苗的。 也不知汉代,有堆肥的技术。 【春冻解,地气始通,土一和解。夏至,天气始暑,阴气始盛,土复解。夏至后九十日,昼夜分,天地气和。以此时耕田,一而当五,名曰膏泽,皆得时功。】 春天,土地解冻了,万物复苏。 到了夏天,天气开始热。 至于书中说的,阴气始盛,这迷信相关的内容,李孟羲自动给略过了。 夏至后,往后数九十天,此时应该已经收完麦子了。 在汜胜之书中,说此时,最宜开始下一轮耕种。 这个点非常有意思。 耕种以多久为宜,李孟羲不太清楚。 第(2/3)页